<%@LANGUAGE="VBSCRIPT" CODEPAGE="950"%> 無標題文件

漢學家 — 曹迪臣事略

  日據時代,日本人大力施行殖民地教育,推行日語不遺餘力,而在當時的情況下,士林宿儒曹迪臣講授「漢文」一科,使士林區新起的一代仍能藉著漢文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,貢獻良多。

  曹迪臣(1852-1915)於清咸豐二年十一月生於舊佳里私塾寓中,卒於民國四年(西元1915年),享年六十三歲。後徒居湳雅(今蘭雅里),自小於讀書的環境長大,家雖務農,但不廢勤讀。

  曹迪臣排行第五,其三兄曹敬,素有「才子」之稱,當時曹敬與曹迪臣都師事陳維英,陳維英曾中秀才並任官職,所以他們的國學根基深厚,遠近馳名。

  馬關條約,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,在日本的統治下,所謂的「國語」就是日語,為了推行「國語」,從教育著手,所有的台灣同胞都要接受日本教育,講日語。

  當時日本人剛接管台灣,為了平穩民心,恩威並施,採取籠絡的手段,在學校中保留「漢文」一科。日本人新家鶴次狼與王長先欽慕曹迪臣之名,曾數次前往,邀請他出來講授漢文。曹迪臣原本不願意在日本人的主事下工作,但是卻難以推辭,再加上顧念後起晚輩接受日本教育,日久之後將忘記台灣與大陸原是血緣一家,以致數典忘祖。為了肩負這一代使命,乃應允下來,於士林芝山岩廟學堂內講授漢文。

  儘管設有「漢文」一科,但是沒有漢文教科書,上課異常辛苦,曹迪臣為了教育下一代對中華文化的體認,一筆一劃用毛筆寫下一本一本的教科書,其熱忱非常感人,可惜如今他的手跡多已流散,僅有部份保存。

  後來八芝蘭公學校(今士林國小)成立,他也轉到該校繼續教學生涯,經過十餘年春風化雨,才推薦何炳奎代其職,退隱鄉園。

  而此時鄉里仕紳重視子弟的課業,乃敦請曹迪臣於私塾內授業,後來日本人廢除私塾,禁授漢文,曹迪臣才結束教學的工作。

  曹迪臣終其一身奉獻教育,致力於漢文的推廣傳授,傳揚漢學的精粹,維護華夏文化命脈於不墜,淡泊明志,無意仕途,教出無數優秀的子弟。

(取材自「士林國小壹佰年紀念專輯」,任蓓蓓撰寫)

回上一頁